研發(fā)人員給人的印象多數是木訥、老實、有點宅。在天能研發(fā)團隊里,卻有一位特別善于“交際”的研發(fā)小哥,他每天除了做實驗,最常干的竟然是圍著客戶轉。到底是誰,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下。
追夢路上迅速成長
2012年,剛剛大學畢業(yè)的劉玉帶著對新能源電池的滿腔熱愛加入天能,在研究院從事蓄電池制造技術和現場工藝開發(fā)改進工作。作為一名研發(fā)崗位的“新兵”,他像入水的海綿一樣,如饑似渴的投入到學習中。白天,他泡在實驗室潛心研究,翻閱研究報告,尋找最優(yōu)的配方、最佳的材料組合方案。夜晚,他利用下班時間查閱資料,不停地向專家請教,強化自己的專業(yè)能力。休息日他也不閑著,總是一頭扎進車間就是一整天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在劉玉和同事們的刻苦攻關下,他們研究的綠色合金熔煉爐相關技術榮獲了國家實用新型證書專利。不僅如此,復合膠體電解液制作及灌注這一發(fā)明,成功解決了鉛蓄電池電解液分層難題,降低了成本,大大提升了產品質量,受到市場的一致好評。
寫技術“配方”開了竅
面對成功獲得的一項項專利,劉玉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體會。“對我來說,寫專利最難的就是如何出彩,獨辟蹊徑,這就需要對每一項實驗流程了然于心,讓自己積累多年的專業(yè)技能得到充分釋放。”劉玉總是能夠把一個技術“配方”精準地描述出來,這讓大家十分佩服。“玉哥,你這寫專利開竅了呀,好快準。”身邊的同事總會和他打趣。對此,劉玉的訣竅是,從身邊獲取靈感。
有一次,劉玉在看到一張思維導圖時,突然靈光一閃,為什么不能通過畫思維導圖的模型來將技術的各個細枝末節(jié)展示出來呢?這樣非常有助于引導問題,發(fā)現發(fā)明點。果然,憑借思維導圖的模型,劉玉“開竅”了。
劉玉還喜歡用大把大把、成塊成塊的時間去“砸”優(yōu)秀的專利案例,每次看完之后都能夠快速且清晰的形成一個思維導圖,吸取文章中最精華的部分。劉玉把這套從實戰(zhàn)經驗中一點一滴摸索出來的方法分享給身邊人,與他們一起不斷地摸索,碰撞出更優(yōu)秀的項目。
研發(fā)人員也要緊貼客戶
研發(fā)工作者的眼睛要落在客戶身上。劉玉經常和同事說,產品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,要經得起市場的考驗。這幾年,劉玉時常會出現在客戶身邊,通過和他們的深入溝通,劉玉逐漸掌握了越來越多的一手資料,這些資料都為改進電池產品工藝提供了寶貴的依據。“這和量體裁衣是一個道理,客戶需要什么,我們研發(fā)什么,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,而這反而是很多研發(fā)崗位人員所欠缺的。”劉玉笑著比劃道,“我今年做了600多只實驗電池,大概能擺上一面墻。這些電池做出來之后都需要經過不斷測試,反復驗證和修改,保證最后走向市場的都是客戶喜愛的產品。”
他的手機里,關注了行業(yè)內大多數企業(yè),他經常會去研究這些企業(yè)的產品運營和各項創(chuàng)新情況。“通過研究它們在產品上的改進點,比如延長續(xù)航里程等等,我就會開始琢磨,怎么樣能從我們的電池上去做突破,解決騎行者的需求。”
平時,他還會利用休息時間,專門了解芯片技術、電動汽車產業(yè)鏈發(fā)展等方面的知識,了解市場動態(tài)。在劉玉看來,這正是研發(fā)人員應該要去做的事情。